网站地图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栏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0年行政工作总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校在积极应对疫情、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发展中,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总结建校60周年发展经验、弘扬办学传统,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办讲质量的大学,持续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工作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结合60周年校庆,进一步坚定办学理念、坚守办学定位、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提供了契机。全校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标志性、突破性成果。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学位点的获批和申报、金海路校区拓展工程项目正式开工等成绩,都是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中完成的。

  疫情伊始,学校快速响应、全力迎战,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各条线工作专班,建立了疫情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先后制定了“一策、两案、十制”,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调整优化了教育教学安排、确保在线教育质量,针对1800多门次课程设计“一课一案”。推动了全体师生在线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促进了课程设计、资源配置、考试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并制定就业工作方案,全方位助力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充分就业。在学生经济困难精准资助和2020届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方面累计支出84.35万元。疫情期间,参与各类防控的学生志愿者3187人(线下180人、线上3007人),广大教师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质。二工大师生的优秀事迹,得到了主流媒体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通过校庆宣传片、校史馆改造、校庆画册、校史整理编写等为载体,深入挖掘二工大六十年来的办学传统、精神文化,凝聚广大校友和师生的力量,为学校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举办了以“传承、融合、创新”为主题的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出席并在系列活动之一“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论坛上讲话。

  (二)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再上台阶

  4月,上海市学位办印发通知(沪学位[2020]4号),确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这是学校发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实现了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的又一次提升。6月,学校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签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进一步加强校所双方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共建合作。学校先手棋谋篇布局、科学规划,多举措重点支持硕士学位点建设,10月,完成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目前,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国际商务、艺术、翻译5个专业学位点已通过公示并报送国务院学位办。

  (三)顶层设计、承前启后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更高的站位审视和遵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聚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标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校情分析、广泛调研、顶层设计、开门问策的基础上,研究和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做精国际化高职教育,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学校发展路径。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走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以重点领域的突破提升,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确定了学校“十四五”规划为1+8+N的三段式分层结构(即1个主规划、8个专项规划、N个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校园基本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编制过程中,学校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召开各类专题座谈会、意见征询会、工作协调会,广泛征集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广大师生和校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主人翁精神和爱校荣校的强烈意愿。

  (四)招生与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1.生源质量持续向好

  2020年,学校录取研究生150人。录取平均294.4分,高于国家线30.4分;录取本专科3504名学生(不含预科录取以及专升本),全国招生省市30个,并首次面向港澳台招生。其中,上海生源1664名,占比47.49%(含本科1066名,专科598名),外省市1840名,占比52.51%(含本科1529名,专科311名);秋季二本批次招生录取人数793人,其中超过当地省一本控分线人数为603名,超一本率76.04%。除上海外,其他本科批次的考生共计录取170人,超强基线控分线的人数167人,比例为98.24%。秋季我校高职录取人数212名(不含上海、山东、浙江、江西改革省/市),其中超二本线学生人数为158名,高职超二本线率74.53%。

  2.金专金课建设持续加强

  “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工程”、“物流管理”、“产品设计”3个专业获批为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产品设计B”、“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2门课程获批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潘海兰老师的“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教委重点课程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环境工程”2个专业的认证申请被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成功受理。

  “基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等5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对接浦东‘硬核’产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与“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与探索”项目一起入选上海市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制造工厂实训基地项目”,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予“智能制造智慧学习工场(2020)”称号。

  2020年,学校拥有全英语建设专业2个、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9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5门。共开设本科全英语课程70门、全英语项目24项、高职全英语课程125门。

  3.人才培养稳中提质

  研究生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1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1名研究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本专科学生省部级以上各类获奖54项,其中国家级以上24项。重量级奖项有:获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金1银1铜(银牌为代管中职校获得)、2020年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第2届传智杯全国大学生IT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正大杯第10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第13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2020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3届全国美发美容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奖等。

  组织近九千人次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2个、市级项目128个、校级项目397个。新签约29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个项目成为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107位师生志愿者服务于第三届进博会工作,396名学生志愿者服务于2020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通过结构调整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进行控制,探索继续教育模式创新,2019级继续教育新生中,近80%实现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混合式模式教学。坚持“同校同质”,积极开拓非学历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学校创造收益。

  4.就业工作攻坚克难

  基于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高度重视、专题研讨、精准分析,研究并制定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通过“一生一策”、“重点帮扶”、“专题培训”、“直播助推”、“挖掘资源”、“云端招聘”等系列举措,全方位助推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主办2020年浦东新区进校园大型招聘会及浦东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承办上海市2021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暨港澳台侨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以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的形式向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全年累计开展了100余场各类企业专场宣讲会。

  2020年,学校毕业生总数3440人,其中研究生74人、本科生2563人,专科(高职)生804人。截至8月28日,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0.41%,本科生就业率90.64%,专科(高职)就业率96.64%。237名本科毕业生和6名专科毕业生考研成功,其中考入双一流高校63人、境外高校89人。3名研究生考入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名本科学生入选“西藏自治区专招内地毕业生项目”,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工作。

  (五)科研与产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3大奖全覆盖,创历史新高。以白跃伟教授、王景伟教授、谭文安教授领衔的项目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纵向项目立项33项,经费738.56万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项目7项(魏双羽、王瑞雪、马恩、赵静、宋小龙、庄绪宁、白建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关杰),青年基金项目5项(种田、杨军、邵文婷、陈方疏、黄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王永章、郝皓、马牧青)。上海市自然基金2项(崔立、郭耀广),上海市扬帆计划1项(陈方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1项(张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1项(孟昭上),晨光计划2项(牛文旭、莫逸凭),阳光计划1项(邴乃慈);横向项目立项112项,经费2522.56万元。其中合同金额大于100万元的7项(王孝聪、王利军、关杰、袁昊、杜万和、崔蕾、徐洁);共发表收录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80篇,EI收录37篇,CSSCI收录8篇。谢华清教授连续六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专利授权42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28项,外观设计1项。专利申请77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18项,外观设计1项。科技成果转让2项。

  积极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共建有11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汪志锋、杨敬辉、王利军、关杰、王孝聪、何成等教师通过“揭榜攻关”,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服务长三角经济的成功典型案例。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参与编制了3项标准,其中1项国家标准已发布,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已在全国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

  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评审,9月21日,学校作为上海唯一达标高校,赴北京参加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答辩。学校办学定位,以及基于办学定位在科研开发、技术转移与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与认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获上海市科委批准。1月,项目在金海路校区基本建成,5月,通过了市科委第一阶段验收。

  (六)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全年引进录用44人,新增31名双师型教师,入库兼职教师351人。7名教师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5名教师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7名教师晋升中级专业技术岗位。41名教师进行了岗位定级。772名教师进入教学团队,遴选确定20个校级教学团队、55个院级教学团队。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保障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国(境)外访学进修培训。36名教师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19位教师获“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计划资助。200余人次参加校外各类进修及学术、教学会议。62人次教师获得海外职业行业资格证书26项,52人次获得海外机构资质认证,9人次在国际组织或机构任职;严格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聘任研究生导师145人,其中海外名师39人;共计11人次外籍专家来校执行教学科研任务,18名外籍专家进行线上教学;刘文教授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新进展

  受疫情影响,2020年线下国际交流活动受阻,但学校积极应对,各项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序开展。学校累计与36个国家和地区,151个高校和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共计1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合作高校和机构发来贺信和祝福视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召开2020年理事会会议、昆士兰学院和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组织开展了面向学生的9场国(境)外合作高校推介会,12个团组23名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与美国布劳沃德学院签署了三期合作办学协议,优化了昆士兰学院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中德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历留学生新生录取并报到25人,在册107名本科留学生分别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毕业学历留学生7人。在科研国际合作方面,1项欧盟伊拉斯谟+人员流动项目获批、1项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结项,另有4项在研欧盟项目,与国(境)外合作发表论文23篇。

  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新工大”筹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八)办学空间拓展和校园基本建设取得新进步

  7月28日,陈群副市长到校视察并宣布学校金海路校区拓展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是2020年上半年上海市教育系统首个开工的市级重大项目。项目规划建设8.8万平方米校舍,主要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综合楼、工学大楼等,预计2022年9月建成。三期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学校将新增17.0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瓶颈将得到有效缓解。

  完成人文教学楼和艺术教学楼维修工程,以及其他13项房屋和设施维修项目。此外,还完成9处房屋资产出租出借的申报,完成房地产动迁(闸北校区)征收资产账务处置的申报并获得批复,完成10项疫情期间租金减免申报并通过审核,完成学校48处房屋资产使用属性确认及上报工作。

  (九)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取得实效

  学校获评“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信息公开工作获评“市属本科高校良好单位”。有序开展学校徽志系统更新工作,发布既有传承又有新意的学校徽志。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具备了更好的政策保障。各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工作规范体系持续优化。

  2.加强预算管理与审计监督,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2019年全校事业支出总计63021.0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为32397.80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2017.58万元。财政补助收入年初预算数43726万元,调整后预算数44923.40万元,增加1197.4万元,增幅2.74%,增量主要用于学校人员经费。年初预算总收入6272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43726万元、教育事业收入16901万元、其他收入2094万元。截至11月22日,2020年学校实际总收入59616.32万元。4月初,上海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对学校2019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对学校经济运行和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年完成各类审计项目59项。

  3.着力为师生办实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2020年,学校为在编在岗全体教职员工缴纳补充公积金,全年补充公积金缴纳金额约为1050万元;规范引入专业、优质、大型服务企业,稳步推进后勤物业、校园快递两项后勤社会化服务。完成了学生生活园区洗浴热水服务、学生生活园区冷热直饮水机、洗衣机服务等改造项目,完成了大学科技园区、新冠防疫设施、综合楼大厅、校园环境设施等重要修缮百余项,以及西食堂及部分东食堂设备更新工作,切实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强化日常监督,积极推进反餐饮浪费和垃圾分类,学校外送垃圾实现减量,在历次市级检查中保持优秀。

  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线上服务,图书馆实行限流和座位预约,座位预约81298人次,组织各类线上活动、比赛,开设网络直播讲座20余场,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86个部门流程上线OA平台,实现公共数据库与OA办公系统的对接,大幅提升师生校内办事效率。无线网络实现全校室内全覆盖;设立学生自助服务“教务智屋”,提供查询信息、单据打印等服务,本年度一千余人次使用;2020级“金海星空”迎新晚会现场近6000名观众现场观看,网络平台播放量累计3.01万,关注点击6.3万。首次举办艺术周活动,上演十场高雅艺术演出、大师讲座、工作坊等各类艺术活动,线上、线下观看约6000人次;1427名师生奉献爱心,光荣献血,其中教师20名。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