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一)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龙头,是集学科方向凝练、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建设过程。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科研和教学基础条件,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优化学科梯队的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促进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回顾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全校共投入学科建设经费4392万元,构建了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学科团队和学科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核心,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达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申报成为市一流学科B类(培育),教委第五期3个重点学科(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控自动化)通过合格评估验收,完成了学校第四期24个重点学科的建设。2014年开始,针对每个学科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建设任务,学科建设从想做什么、怎么做发展为做成什么。学科建设反哺本科专业建设的覆盖率达76%,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的批准。
通过学科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至2014年,实到纵横向科研经费7800万元,科研经费统计值1.42亿元,预计2015年科研经费统计值可以达到5000万元,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签署横向科研项目42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68篇;获得专利授权25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9项;获得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建设项目,为学校提出在带领性学科建设下多学科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成效,学校科技成果技术作价入股上海悦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太仓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学校作为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试点单位,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测控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环境功能材料等三个知识服务团队,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学校作为上海市教委技术转移试点单位,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全校的科技成果推广,并在浙江武义、海盐、江山,江苏太仓,上海华明集团建立技术转移工作站或产学研工作站。
(三)形势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为我校在新起点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为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科建设成效,需要从内循环发展转向与社会联动发展,从着眼市内竞争转向国内竞争和参与国际合作,从追求数量转向质量提升。要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继续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仍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向:
1、学科方向凝练:部分学科的学科方向不够聚焦,拼凑现象严重,研究方向之间没有关联性,还是根据学科人员的现有特长设置学科方向。由于引进的教师研究方向分散,导致后期再向一个方向凝聚难度很大。
2、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富有科研组织能力的学术帅才数量屈指可数。近几年引进的东方学者大多集中在材料学科,其他应用型学科引进人才难度大;
可承接重大技术项目的团队数量还很少,很多项目只有少数人员参与,较大规模项目外协的多。
3、基地建设:还没有高层次的学科与科研基地,校内没有独立的学科基地管理体系。
4、科学研究:可转化的标志性成果总量不多,成果的显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百万元以上的项目年均只有1项;
科研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教师科研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应付科研考核,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促进教学的重要作用;
部分学科缺少有效的科研规划,在课题申报上缺乏统筹协调,科研力量分散,学科团队内的教师各自按照自己的科研方向发展;
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是很强,由于基础薄弱,申报高级别的纵向项目难度大,争取横向科研项目的信心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5、学术交流:国际科研合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真正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学术交流仅停留在学术会议交流上。每年校企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只有100项左右,与企业的交流偏少。
6、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实体化科研机构。现有学科的科研模式以分散工作为主,缺乏有机的科研组织,不利于组织重大科研攻关活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办学定位、服务教学为使命。坚持开放融合,以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为途径,围绕“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提高,全面支撑,重点突破”的总体原则,优化重点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构建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主要目标
围绕机械制造、通信与信息、IT、环保与资源再生、新材料等行业、产业,构建大型公共资源平台,引领交叉学科群建设,支撑学校专业群建设;逐步形成“机电、通信与信息、计算机、环境、材料”等支撑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学科层次;逐步形成引领“管理、经济、文学、理学、艺术”学科专业的培育学科层次。
通过五年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整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建成“面向社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个别学科达到上海市高原学科层次;发挥重点学科团队的科研优势,提升承担高层次和综合性重大科技创新科研任务的能力;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重大产学研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三)观测指标
到2020年,争取有1个重点学科达到上海市高原学科水平,培育1个省部级水平的学科基地和2个教委级水平的学科基地(央财或地财资助),建设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培育3个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学科团队。
五年内,力争平均每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2项,每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篇以上,专利授权数量年递增10% ,年均不少于4项科技成果获得转化,科研经费每年递增10%,科研项目质量逐年提高,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项目经费的比例每年递增5%,力争获得5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到2020年,专业教师参与实际科研工作的比例达到90%。
三、主要任务
(一)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培育学科,引领和支撑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定位,专业方向符合产业需求,按照专业方向开展培育学科建设,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以专业方向引导学科方向的凝练,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达到支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应用性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积极培育文理基础学科,达到支撑和服务工科的目的,促进学科生态和谐发展;每个学科与企业共建学科基地,科研课题来自于企业,学术交流更加侧重于与企业的技术交流。
(二)围绕上海科技创新需求建设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支撑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
以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开展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科研为核心,以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为目标,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开展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引领全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学科品牌,支撑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
对接教委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将“材料科学与工程”纳入教委的高原学科库并参与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融合,产出重大可产业化成果,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计划建设的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外国语言文学、应用数学、设计学等。
(三)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引领交叉学科群建设
按照“学科交叉、资源集聚、面向应用”的原则,构建学校公共资源平台,引领交叉学科群建设,支撑重点学科建设;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等方向上由某个学科引领,与企业共建学科基地,以工程技术或科技开发项目为纽带,集聚社会各方和校内各学科资源,以“协同”方式开展科技攻关,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产生一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提高学校对社会的直接贡献度。
主要任务有:配合学校重大工程和教委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融合环境、机电、控制、电子、材料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开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装备的研发;融合环境、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开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研究。融合产品设计、机电、控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等学科,开展电动工具、消费类电子产品等的开发;融合机电、控制、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开展以机器人应用为主的智能装备开发。
(四)学生科研实践计划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学生参与科研的长效机制,做到寓教于研,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提升质量的整体格局。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努力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争取在2020年末, 每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10%,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40%;对来自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比,给予奖励;依托科协组织,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学术讲座、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科技服务实践,使学生在科技服务中得到锻炼。(见附表二、三)
(五)国际科研合作计划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程度,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学科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国际合作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模式,一是引进海外名师,与海外大学(尤其是德国的合作高校)建设联合的科研平台,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充分发挥海外访学进修教师的作用,在出访前明确科研教学任务和联络任务,建立与海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关系。通过五年的积累,争取与50家海外高校或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合作申报科研项目或联合建立实验室,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见附表四、五)
(六)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建设必须树立起开放的意识,要努力追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先进技术发展前沿,把国内外技术交流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积极与海内外同类型大学在同类先进学科领域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鼓励教师参加海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鼓励学科团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的主办和承办,尤其要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性的技术交流活动,扩大各学科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和合作。积极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从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五年内,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争取达到400人次,参与国内学术交流争取达到1500人次,其中,与企业交流的次数不少于50%,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和产业技术论坛20场次。
(七)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紧密结合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研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开发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以学校重大工程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1、重点学科基地建设
重点学科基地是学校组织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是促进科技与上海产业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技术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围绕上海市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力争将其产业化,提升学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计划建设的重点学科基地有:“节能与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学校面向市场需求,针对企业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基地,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有一家固定合作的企业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研--中试--产业--市场”的创新体系,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共同体。
计划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五年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末,达到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水平。
3、重点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关系图
(一)建立学科建设管理新体系
在学校新的形态布局下,建立新的学科管理体系。以校学科建设委员会指导全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从学科办到学部副主任、学院副院长、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为主线,全面参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学术制度,有利于增强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着力形成管理科学、创新高效、竞争开放的学科管理体系。
学校科研(学科)、人事(师资)、财务、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资产、基建、图书资料等有关各方面分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全力支持重点学科发展,形成协同、高效、规范的学科行政管理体系。
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强知识服务团队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为工科类学科的发展提供组织和队伍保障。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新机制
1、优化用人机制
学科布局完成后,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高层次人才引进转移到围绕学科方向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带头人上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形成有凝聚力的学科团队和学术群体。探索新型、灵活的用人方式,以全职教师队伍为主体,有重点地发展专职科研队伍、聘请海内外高层次兼职学术专家充实学科队伍。
2、改进评价机制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于基础性学科强调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开展教育与教学研究;对于工科应用类学科,强调应用性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承接企业课题,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的比例,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3、完善激励机制
在年终考核时,学科建设纳入科研考核之中,结合骨干教师带头人计划,根据建设绩效,给予绩效奖励。对学科建设及重大建设工程任务给予绩效激励。对于重大纵向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对于部分纵向科研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将间接经费中的一部分奖励给项目成员。横向科研项目结题后,可以将结余经费的大部分奖励给项目组成员,鼓励教师踊跃承接横向科研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确保成果完成人在转化过程中的收益比率不低于70%。
4、建立竞争机制
对于重点学科的立项进行评审,只有符合条件的才给予立项。对所有学科进行中期评估,实行优胜劣汰,对排名前30%的学科提高建设经费额度,对排名后30%的学科降低建设经费资助额度,必要时停止建设。
(三)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将学科建设经费统一纳入内涵建设经费预算,在学科建设经费中专门安排与企业的技术交流经费,将重点建设工程纳入学校重大工程专项经费预算。在切块经费中,继续设立创新基金,用于培养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项目的需求来自企业,带教一组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继续做好科研团队经费预算,用于资助科研团队的产学研活动;继续做好配套经费预算,用于鼓励承担重大纵向科技创新项目;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技术转移工作经费,用于支持学科团队的产学研活动和技术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