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建设推进情况:
依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上海市政府2017年4月颁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我校2016年发布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2019年11月修订并发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修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2019年修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实施细则(2019年修订)》4个文件。
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²技术转移中心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有:6名专职人员、9名兼职人员、5名外聘专家。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7名。
²技术经纪人41名,专业涉及环境、材料、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测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通信工程、教育学等,基本实现了我校各专业的全覆盖。
²组织本校技术经纪人参加技术转移相关培训90人次,总课时达600课时。为学校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学研平台建设情况
1、信息化建设:
²充分发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作用,及时发布科技成果、收集技术需求,与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澹明科技、上海技术市场协会合作,形成技术需求与发布共享平台,年度发布技术需求信息10批次,发布科技成果信息达60余项。形成技术转移培训平台,承办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专项培训,为我校师生与社会的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²与上海技术转移协会合作,共同推进上海技术转移工作的有效开,如共同组织上海科技服务大讲堂等活动,使上海技术经纪人对我校开展的科技创新和特色成果有深入的了解,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转化。
²与杨浦、闵行等科委共同开展企业走进高校活动,继续服务上海地方科技创新发展。
2、大学科技园建设:
²我校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与中国自行车协会合作共建的“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联合中国自行车工业信息中心、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等单位承办了第四届“金辕奖国际个人交通工具创新设计大赛”。
²积极参与探索多领域、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二工大学生增加国际培训、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推动了我校国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校大学科技园在本学年策划组织了国际创意设计“大•视界”全英语系列讲座,邀请了来自意大利、美国、荷兰、西班牙、新西兰等国家的外籍设计师、教授,为学生们带来连续8期全英语互动式讲座,内容包括工业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视觉传达等各个领域。组织了三场深受学生喜爱的设计展览参观,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开拓国际创新设计视野,参加学生超600人次。
²我校大学科技园通过积极整合在沪经营的外资企业,组织面向二工大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为二工大构建适应国际文创型企业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本学年和中国意大利商会共同举行“职业日”(Career Day)意大利企业专场招聘活动,16家意大利企业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意向,在华留学的意大利学生和二工大学生共80人参与。
²成功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上海市和国家部委等部门的层层遴选,我校大学科技园是上海市唯一一个入围最终答辩评审会的单位;
²校本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竣工验收;
²静安科技园区完成了升级改造,对大楼加装了人脸识别智能安防系统和全楼中央空调集控系统,使入驻环境更安全,日常管理更智能化。
3、工作站与产学研基地建设:
²知识服务团队共组织赴武义、江山、太仓、海盐、启东、建德、南浔、台州等技术转移工作站开展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100余次(200人次),参与教师70余人,走访企业100余家,签订协议20余项。获得教委资助项目1项。与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服务浙江省中小城市、中小企业。
²学校规划建立安徽省安庆市、宣城市技术转移工作站,全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成果展示参展情况:
²2019年9月组织我校9项科技成果参展第二十一届工博会,“Rlom主动式逆向物流平台系统”获得第二十一届工博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基于个人记录的总和型服务平台探记App”项目获得“优秀创新创业展品奖”; 静安青少年科创教育成果展区项目2项,杨淑珍老师指导的“共享单车智能停放系统”。其中“共享单车智能停放系统”成功与我校签约,并由我校对其作品进行孵化、改进和二次创新。
²2020年4月组织我校8项科技成果参加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五、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²新增发明专利申请6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7件。
²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登记2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