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荟

郁竑: 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

发布日期:2020-01-10 13:35:47 来源:宣传部

劳模校友简介:

  郁竑,我校85届机械工艺及设备自动化专业校友。第十、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级冷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钢铁工艺技术研究所所长。曾荣获“全国冶金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发明家”“上海科技精英”“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是干出来的,二工大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应用,图纸我能看得懂,车工、钳工我也会做……” 不久前,郁竑校友怀着对母校发展的深情重回二工大校园,在“新时期创新思想与实践”讲座现场,与母校师生们分享多年来实践创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一个铅笔帽的启示:创新来源于生活

  当漫步在上海街头时,你是否会发现如今身边的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但建筑工地上曾经“弧光闪烁”“焊花飞舞”的现象却已鲜少见到,电焊机的轰鸣也少了许多,也许你想不到,这些悄然的改变正与郁竑校友的一项发明——钢筋冷压连接技术有关。

  郁竑校友曾在上海钢铁工艺技术研究所从事高强度钢筋焊接研究,当时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正在神州大地掀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高强度钢筋,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高强度钢筋连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现有的手工绑扎和电焊工艺存在的接头强度低、抗震性差等问题,减轻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为该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研制出实用性强、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新型钢筋连接方法,一连数月,郁竑跑情报所、图书馆,寻找外国文献资料,甚至连吃饭睡觉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从铅笔顶端套嵌的橡皮头上得到了启发和思路。后来,通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发明出了一种全新的钢筋套筒冷压连接技术,由于这个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不再出现“火花四溅”的场景,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没有火花的焊接”。此后郁竑继续加快技术创新,先后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等一系列钢筋连接技术,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走在了行业领域的前沿。2005年后,郁竑将产品的研发方向定位在“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高耐候冷弯矩形钢管”,领衔课题组开发出当今世界上直接成方最大规格的矩形钢管,被应用于北京奥运场馆和国外工程,并再一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发明专家”到“标准大师”

  一项新技术问世,必须要投入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但建筑工程是人命关天的百年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建筑设计师是按国家标准规范设计,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是没有现成的标准规范可循的,为了破解这一瓶颈,郁竑把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应用实例和各类技术测试数据提交国家建设部,并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起草编制了中国第一部《钢筋套筒冷挤压技术规程》。

  随着《钢筋套筒冷挤压技术规程》的问世,郁竑开始逐渐把原创科技成果以标准形式固化下来,整合市场资源,引导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他先后主编了六项国家标准和五项行业标准,参编了十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在郁竑的努力下,国际上首次以“中国标准”为底本,建立了《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的国际标准。

  “科研新成果新技术要快速走向市场,订立标准就是牵牛鼻子,绝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上海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郁竑目前主要分管团体标准的立项、审查及上海每年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的评比等方面工作,继续奋战在标准化事业的前线。

成功的“密码”:贵在坚持

  郁竑在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以求,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回首自己的科研创新之路,他认为,做科研、做项目就是要在不断实践中找到方法、路径,而且要贵在坚持。郁竑引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话来勉励母校的青年学子,他说:“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等不到美好的后天。”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要学会坚持,学会自律,阳光总在风雨后。二工大是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我们二工大的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岗位实践中“实际练兵”,锤炼能力,要有自信和勇气,也要有毅力和恒心。

  学校学生活动中心楼前有座桥,叫做“竑德桥”,其中的“竑”就是取自于郁竑校友的名字,学校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以优秀劳模校友郁竑为榜样,奋发进取,励志成才。郁竑校友的报告结束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师生们重新踏上学生活动中心楼前的那座“竑德”桥时,相信闪现在大家脑海的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回响在耳边的还有“贵在坚持”“学会自律”“实干出成绩”的殷切叮咛。

分享到:
Baidu
map